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980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Cross-flooding ducts are used to equalize asymmetric flooding and, thus, to decrease the heel angle of a ship in an emergency. The present design guidelines for cross-flooding arrangements involv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 of variable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is study, scale mod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discharge coefficients of a typical cross-duct, with a focus on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such as the girders, stiffeners, and web frame. Flow conditions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mponents were varied in the experiments. The structural stiffeners in the cross-duct were found to notably increase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whereas the effects of the web frame an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duct at an angle of 7° were negligible. The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discharge coefficient values for the cross-duct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computed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ly used guidelines of the IMO Resolution MSC.245(83).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girders in the cross-ducts need to be properly addressed to avoid overestimating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s. Overa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med an indispensable dataset for the valid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F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在连续的X波段导航雷达图像序列中丢失一帧图像状态下的一种快速修复算法.该算法主要采用基于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的视频序列修复技术进行插帧修复.具体步骤是根据雷达图像中像素点的运动特点,采用改进的三步搜索算法并结合双向运动估计进行搜索,然后对矢量场进行后续处理,最后内插出重建帧.为了提高图像修复的精度,还引入了亚像素运...  相似文献   
23.
基于小波变换的稳定性函数来研究尺度进制的算法。用母波的频谱函数来构造出尺度进制为任意进制时的稳定性函数,根据稳定性函数计算小波框架的边界、紧致度和收敛因子,最后由框架参数值进一步计算得到尺度进制范围。结果表明,此范围有效地缓解了小波变换的稳定性和冗余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4.
25.
The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s passing through a tetrahedron fram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2-dimensional fiber-optic 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2-D FLDV). Experiments for uniform flows with different bed slopes under both submerged and un-submerged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a re-circulating flume with glass side walls. The experimental bed was a smooth fixed bed. It was observed that with the tetrahedron frame the mean longitudinal velocity decrease in the retardation zone. However, both the longitudinal and the vertical turbulence intensities are larger than those for the undisturbed approach flow. The tetrahedron frame ma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entrainment by retarding the flow and reducing the boundary shear stress. In addition, it may induc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a sediment laden flow by changing the flow dire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相似文献   
26.
对一榀单跨两层半刚接框架-斜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结构破坏模式和耗能机理,得到了承载力、延性、刚度、耗能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安全储备高;半刚框架和墙板协同工作良好;斜加劲肋的设置缓解了钢板沿拉力带方向的面外变形,提高了墙体的弹性屈曲倚载及初始刚度,减轻了滞回曲...  相似文献   
27.
我国7度设防等跨RC框架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采用基于小震下的构件承载力计算保证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配合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变形能力,缺乏大震抗倒塌定量计算.而实际地震震害表明,即使是同类结构,其结构体系参数对其抗地震倒塌能力也有很大影响.为此,本文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01,按照7度抗震设防设计了24个不同跨度...  相似文献   
28.
竖向质量分布对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框架结构动力分析中,往往是把填充墙质量集中在楼层处进行求解.文中考虑填充墙实际分布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通过传递矩阵法求解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并进一步分析了高阶频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采用集中质量模型的振型叠加法相比,填充墙的竖向质量分布会对框架结构高阶频率产生很大影响;框架结构的高阶模态具有局部性和密集分组的特...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填充墙对底层框架多层砌体房屋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典型的填充墙-底层框架多层砌体房屋为基础,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根据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填充墙的刚度和强度,分析了填充墙对底层框架多层砌体房屋自振周期、地震作用下房屋整体变形、底层框架的损伤以及填充墙与底层框架相互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填充墙对房屋整体地震反应产生明显影响,其影响不能忽略。在上部砌体结构质量和刚度不变的情况下,结构自振周期随着填充墙刚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填充墙与底层框架之间连接作用的增强,结构整体的变形减小,底层框架的损伤增大。当填充墙与底层框架之间采用弱连接时,采用强度较高的填充墙可以提高结构整体的变形能力,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30.
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榀再生骨料掺量分别为25%、50%的再生混凝土框架和1榀普通对比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的受力全过程、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破坏形态,分析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性能、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并和普通混凝土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没有明显降低,再生混凝土框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再生混凝土框架应用于实际工程是可行的。文中研究成果可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